王扬宗教授解说中国院士制度的前世今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03浏览次数:70

  10月29日晚,“研究生高水平学术讲座”在东活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澳门永利304登陆科技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史编研组组长王扬宗教授,受邀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院士制度的前世今生》的精彩报告。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石云里教授主持报告会。 
 
 
  王教授首先将中国科学院的组织架构图与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组织架构图进行了对比,展示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民国时期的首批院士选举是在1948年由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会主持完成,评议会设计了周密的推荐和选举程序,以学术贡献为标准,充分做到了民主、公开和公正,几无政治因素干扰,是中国学术界自主选举学术精英的典范。民国时期的院士会议是学术界最高的权利机构,有选举院长、决定学术方向和重大事项等权力。现今由院士组成的学部则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机构,具有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等职能。 
 
  接下来,王教授全面介绍和分析了中国科学院从成立学部到建立院士制度的过程。作为中国院士制度“前世”,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成立学部,首批学部委员由科学家提名推荐,并经中央有关党政部门协商确定。首批学部委员为国家各项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中的多数成为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尽管如此,当时的推选制度和人员组成方式还是给我国院士制度留下了先天不足的缺憾。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后期,国家相继发生了“反右”、“大跃进”、“插红旗,拔白旗”等政治运动,有多位科学家被打成“右派”,被剥夺了学部委员称号,更多的学部委员受到冲击。“文革”中,学部作为所谓修正主义科研路线的产物被彻底砸烂,许多学部委员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惨遭批斗,甚至被迫害致死,学部委员称号也名存实亡。 
 
  “文革”结束后,中国科学院于1980年举行学部委员增选,选出283名,使学部委员总人数达到400名。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开始着手建立院士制度,并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院士制度的请示报告》,建议第一批院士的名额不超过200人。但对于这一建议,科学界内部产生了较大争议,一些学部委员极力主张把全部学部委员转变为院士。院士制度的倡导者胡乔木则认为,时任学部委员中有许多人学术成就不高,把全体学部委员转变为院士不可取。这些争议导致院士制度没能如期建立。直到1993年,国务院最终批准把全部学部委员转变为院士。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制订了在短期内达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规模相当的计划。中国院士人数过多、水平参差不齐、隐性权力缺乏规范等问题由此产生,并成为院士制度“今生”招致争议与批评的根源。 
 
 
  王扬宗教授充分肯定了广大院士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深入剖析了中国院士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演讲以丰富的档案和访谈资料为基础,讲述精彩,高屋建瓴,见解深刻,严谨而不失趣味,观点独到,发人深省。在互动提问环节,王教授精彩解答了中国首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为何无缘院士等热点话题,为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听众互动踊跃,气氛热烈。 
 
(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