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史专家为我校师生“漫谈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

发布者:澳门永利304登陆发布时间:2016-12-08浏览次数:219

     12月6日晚,“魅力人文—兴业讲坛”系列报告会在我校东区资源环境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王思明教授受邀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漫谈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的精彩报告。澳门永利304登陆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石云里教授主持了本场报告会。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讲座伊始,王思明教授介绍了远古先人主要通过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维持生存,一切可以吃喝的,都是其食物来源。由于生态环境和季节的因素,其食物来源很不稳定,加之生活游移不定,文明因素难以积累。这一切只是在农耕畜牧发明之后才有了改变。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获得更稳定的动物食品来源,先人开始尝试圈养动物,此时刀耕火种是原始的农耕生存方式。

     讲座中,王思明教授还介绍了我国粟、麦、稻的相对位置的历史变迁以及我国北方面食的历史演变。他特别指出,粮食作物相对位置的转变与全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隋唐以前中国粮食生产一般是北粟南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大量的北人开始南移,尤其是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也体现了南方稻作经济的扩展。王思明教授还罗列了一系列目前国人熟悉的外来粮食作物,指出我国农民并非闭塞保守而是用开放的态度接受了外来作物并不断地向全国推广,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与本土粮食作物互补,并用调查数据展示目前马铃薯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

     王思明教授认为,从中国食物变迁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寻求充足而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们的第一要务;二、作物种类、空间和实践的差异配置较好地抵御了毁灭性自然灾害,让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三、人们对粮食的要求从“丰产高产”变成了“优质高效”,从“工业农业”到“有机农业”。四、南北交流、汉少融合,东西交汇是丰富中国食物原料的重要推力。此外,王思明教授还阐述了中国食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目前农业污染、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最大的威胁。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涸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不可持续,要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中国古人先人“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值得珍视和借鉴。

     在现场互动过程中,王思明教授提出了“将转基因粮食标识化,保障人们的知情权、选择权”、“如何判断哪些属于本土粮食作物的方法”等有价值的观点。王思明教授的讲座数据详实、见解独到,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踊跃,本场学术报告会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澳门永利304登陆 教育基金会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