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林副教授分享高创造性群体的人格与大脑结构模式差异研究

发布者:贾倩发布时间:2023-04-25浏览次数:10

2023年4月19日下午,由澳门永利304登陆心理学系主办的心理学前沿论坛第十四期正式开讲。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陈群林博士应邀做题为《“科学家”vs“艺术家”:人格与大脑结构模式的异同》的精彩讲座。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同步在线分享,科大师生线下线上参加。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教授致开场词,对陈群林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学科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

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能力,过去30余年里,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结合神经成像技术来探究创造性的本质,旨在探明其起源和发生机制。陈群林博士一直关注高创造性群体思维认知神经机制及人格、大脑结构模式的差异研究。他首先基于人格复杂、多元、可塑的特征,从人格类型多变量和人格模式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心理测量网络和渗透网络分析方法,对科学家、艺术家、大学生三个群体的样本,采用CAQ量表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科学家、艺术家在人格特征、交互模式和整体人格模式方面显著异于常人的结论。陈教授用详实的实验数据论证了,艺术家的开放性人格特征最明显,科学家的尽责性程度最大,艺术家的外向型高于普通群体,艺术家人格维度的交互程度最高,科学家的人格结构模式凝聚性最强。紧接着,陈博士用实验数据表明高创造性群体的脑区在视觉皮层密度较小,表明视觉加工能力较弱。同时,创造性与初级脑区关联性强。最后,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起源和产生机制。陈博士认为创造性领域一般性机制可以通过远距离概念的联结和弱语义关联突显引发的旧要素新组合,即从发散到聚合的过程表现出来。语义和情景记忆诱导了默认网络区域并产生了创新想法。以诗歌、绘画创造为例,结合“产生—评估”循环结构复现方法,可以展现创造过程中脑区的动态加工机制。此外,基于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也能够解析创造性联想加工过程。

陈博士详实而精彩的分享让现场师生受益匪浅,心理测量网络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高创造性群体大脑视觉皮层功能较弱、创造性与初级脑区而非高级脑区相关的事实等话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对于创造性在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等不同学科专家脑区方面的差异也成为大家分析的热点。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及讨论,激发了大家对创造性思维与整体人格特征、大脑结构模式之间关系的强烈兴趣和深度思考。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从脑神经科学角度揭示创新性思维发生的一般机制,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落地。师生们期待后续可以在项目申报、合作研究等方面就此问题共同推进。

讲座最后,孔燕教授代表心理学系全体师生对陈博士的精彩讲座再次表示感谢。

心理学前沿论坛,作为心理学系三大品牌论坛之一,旨在通过和国内外知名学者的互动,分享心理学前沿研究热点,以及心理学科在社会关切问题上的应用,积极促进具有科大特色心理学科的构建。


(心理学系 杨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