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大心理学系张效初团队在General Psychiatry(IF=11.9)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mpulsivity-related right superior frontal gyrus as a biomarker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研究论文,探讨了静息态脑网络的节点枢纽性与网络游戏障碍易感性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发现,在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网络中,与个体的决策冲动性有关的右侧眶内额上回的节点枢纽性可以作为网络游戏障碍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网络游戏障碍是一种对游戏失去控制,并且将游戏优先级提高于其他活动,无视出现负面后果仍继续或加剧游戏的行为模式。研究网络游戏障碍的生物标记物有助于理解其病理过程,帮助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大脑功能是由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因此,大脑连接网络的特征可以作为网络游戏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成像技术,我们可以在毫米级分辨率构建整个大脑的功能网络。然后,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可靠地量化大脑功能网络的连接模式。其中,中心性在量化节点在网络组织中的重要性和识别与大脑疾病有关的关键区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解析与成瘾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成瘾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研究中所发现的差异究竟是导致成瘾的易感因素,还是长期的成瘾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对于几乎所有没有前瞻性数据的成瘾研究,都可以提出这个一般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该研究除了采用一般健康对照组外,也将过度网络游戏使用者作为网络游戏障碍患者的对照组。 过度网络游戏使用者在玩网络游戏的程度上类似网络游戏障碍患者,但是他们的网络游戏行为并没有导致临床上显著的损害或痛苦,因此这类人群虽然同样经常玩网络游戏,但并不会被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患者。通过将过度网络游戏使用人群作为对照组,该研究可以在组间对比中消除长期网络游戏行为的影响,进而探索网络游戏障碍的核心生物标记物。
该研究共招募了三组被试,分别是网络游戏障碍患者(IGD)、过度网络游戏使用者(EIU)、以及健康对照组(HC)。研究采集了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过度网络游戏程度相关量表、以及被试在爱荷华赌博任务、延迟折扣任务中的决策行为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与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相比,网络游戏障碍患者在右侧眶内额上回(如下图所示) 表现出更低的节点枢纽性。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中,右侧眶内额上回的枢纽性与过去一年中过度网络游戏程度峰值的量表评分(HEIGD)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如下图所示)。而在网络游戏障碍以及健康对照组中并未发现这种相关性。在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中发现的这种独特的正相关现象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揭示了为什么同样长期参与网络游戏,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却比网络游戏障碍患者在右侧眶内额上回表现出更高的节点枢纽性。网络游戏障碍患者在决策过程当中表现出更高的决策冲动性,而且其决策冲动性与右侧眶内额上回的节点枢纽性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即更低的右侧眶内额上回的枢纽性伴随着更高的决策冲动性。
中国科大的张鹏宇博士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潘煜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大心理学系的张效初教授和韦正德特任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CASVPST丝路科学基金、合肥科学中心协同创新计划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gpsych.bmj.com/content/36/4/e100985
(心理学系)